健康大讲堂现场火爆
洪楚原
健康大讲堂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映平 实习生 陈雪雁 统筹 陈映平 摄影 程路光
讲座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主任 洪楚原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王国强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邹湘才
制图/范英兰
制表/范英兰
上周五,一股寒冷空气让广州骤然降温,但当天下午,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肠胃外科与羊城晚报社联合举办的题为“轻松辨别痔疮与大肠癌”健康大讲堂活动热度不减,不少病友拿着报纸,提前来到该院学术中心讲座现场,便血、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规律改变……是痔疮引起的吗?该不会是大肠癌吧?大肠癌与痔疮的临床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可是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差别很大。
讲座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洪楚原、副主任医师王国强和邹湘才三位专家分别就如何区分痔疮与大肠癌、做肠镜有啥作用、究竟痛苦不痛苦以及如何培养良好饮食生活习惯、远离肠癌等内容,给听众送上图文并茂的健康科普知识盛宴,干货满满,听众纷纷拍下PPT内容或认真做笔记,现将讲座内容最精彩部分与读者分享。
Part1
大便出血,痔疮和大肠癌谁是元凶
“‘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现在患痔疮的人实在太常见了!”洪楚原主任的开场白一下就吸引了听众,但他说,许多人在发现“便便”有血时,往往会以为是长痔疮,只要不严重就不理会,甚至放任不管了,这可能有大隐患!洪楚原主任提醒,造成便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痔疮和大肠癌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便血”或许是共有的症状。那么,如何学会区分痔疮和大肠癌呢?洪楚原介绍:痔疮出血表现为大便后滴血,严重时有喷射状出血,出血常为鲜红色,附于大便表面。而直肠癌出血是由于肿瘤破溃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一般较少,不会有喷射性出血的表现,出血为暗红色,常与粪便混合在一起。
因此,患者切勿将两者混淆或者简单地以为便血就是长痔疮了。痔疮的治疗相对容易,若是患上大肠癌可要比痔疮严重多了!治疗起来也麻烦很多!洪楚原介绍,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变,患处开始通常有肿瘤性息肉,随着时间的推移,恶变成肿瘤。
直肠癌
出血
●肿瘤破溃引起的血管破裂出血
●出血量较少,不会有喷射性出血的表现
●出血为暗红色,常与粪便混合在一起
痔疮出血
●粪便摩擦迂曲扩张的静脉而引起出血
●可表现为大便后滴血,严重时有喷射状出血
●出血常为鲜红色,附于大便表面
Part2
查大便做肠镜,早期发现大肠癌
洪楚原主任介绍,在中国,大肠癌的特点主要是患病群体年轻化,发病的年龄提前到40-50岁,而美国平均发病年龄是70岁以上。此外,癌症恶性程度高、晚期才发现的患者多。另外,发生癌的部位较低,其中直肠癌占60%-70%。洪楚原特别强调,大肠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特殊症状,仅见大便隐血阳性,随后出现以下症状:1.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便血、顽固性便秘、腹泻、大便变细变扁、糊状大便;2.腹痛;3.穿孔、腹膜炎;4.腹部肿块;5.贫血;6.消瘦、无力等慢性消耗性表现。
因此,如果能定期体检时筛查肠癌,做大便隐血项目看是否阳性,如果是阳性再做肠镜即可进一步确诊。因为80%肠癌是从肠道腺瘤演变而来,而从腺瘤发展到癌一般需要5-20年,“我们完全可以采取措施尽早干预处理,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病率!”洪楚原主任强调,早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晚期5年生存率不超过10%,而很多患者由于怕麻烦、怕痛而放弃筛查,放弃就诊,耽误了早诊早治。目前医院临床发现的肠癌病人九成以上属中晚期,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令人十分遗憾!
“做肠镜会不会很痛,可以不做吗?”很多人都认为做肠镜检查很麻烦,要吃泻药,对此有恐惧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国强介绍,实际上,肠镜检查仅需半小时就可完成,而且患者也可以选择无痛肠镜。麻醉药起效后,检查时并无痛感和不适,只是检查前需要吃泻药将肠道排空,频繁如厕会令人稍有不适。
王国强指出,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34/10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且发病率每年以3.6%的速度递增。在2015年度,广州共有108282人参与了大肠癌初筛,20778人初筛结果为阳性,然而社区医院通知初筛阳性者到定点医院做肠镜进一步确诊时,仅有3879例在定点医院做了肠镜,结果发现了72例恶性肿瘤(即大肠癌),其中35例为早期、37例为中晚期。王国强表示,大肠癌筛查中检出增生性息肉不会演变为肠癌,但镜下发现腺瘤性息肉者如果不及时摘除,五年内有4%转化为肠癌,十年内有14%会转化为肠癌,对于确诊的肠癌早期患者及时干预,五年以上生存期超过九成。
Tips
六类高危人群
易患大肠癌
●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
●有大肠癌病史者
●有大肠癌病史的直系亲属
●有盆腔放疗史者
●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血吸虫病患者。
专家建议
上述几类高危人群应从40岁起每3-5年接受一次大肠癌筛查。其中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建议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非高危人群应从50岁起每5年进行一次大肠癌筛查。
Part3
无肉不欢要不得
饮食均衡最重要
大肠癌发病率为何会增长?如何避免“中招”?平时生活及饮食要注意些什么?广医二院普外科邹湘才副主任医师现场为听众支招。他介绍,除了工作生活压力大,食物结构的改变和不良饮食习惯是诱发大肠癌的重要因素,比如吃得太过精细,肉和高蛋白、高脂及高油食物摄入过多。
专家建议,按照2016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合理饮食和运动,肯定能减少“中招”机会,比如注意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25种以上。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奶。保证每天300-500g蔬菜,200-350g水果。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g,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g。足量饮水,成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
邹湘才提醒,要注意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除了饮食要注意控制总能量摄入,还要保持能量平衡,即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每天快步走6000步,办公室一族要注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走动一下,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
现场花絮
发现便血拿着晚报来听课
讲座结束后,不少患者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病历本和检查单向专家咨询。一名今年51岁的刘姓患者,发现便血后,前后看了3家医院,医生建议他做个肠镜进一步了解病情,但他对此非常担忧,“我希望自己是痔疮不是大肠癌”,他说正好看到晚报上有讲座活动预告,所以提前赶过来听。“我也上网查了不少资料,了解医院检查和治疗情况,但还是搞不懂,亲自听专家的讲课,讲得很详细很容易听懂,觉得收获很大!”
病友2013年患病至今
越活越精彩
讲座上,早早赶来坐在第二排的病友黄女士主动分享她与大肠癌抗争的故事,从2013年患病到现在,她经过了2次手术、8次化疗,如今身体慢慢康复,她感谢医护人员对她关心的同时,认为大肠癌患者应该要注重饮食、合理运动,“我以前非常喜欢吃肉,‘无肉不欢’,非常讨厌吃水果。但我现在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方案,每天坚持吃一个苹果,规律生活,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她的发言赢来了阵阵热烈掌声。
贴心服务中场提供矿泉水点心
讲座从下午三点至五点共两个小时,当洪楚原主任讲完后,主持人告诉听众,在入场处提供了饼干、糖果、米花糖、小蛋糕等,给有需要的听众补充能量,如果饿了可以自取来吃,听众朋友纷纷称赞主办方体贴细心,而当天签到参加活动的听众,每人均领到运动水杯和矿泉水、健康知识小册子等礼物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