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王楠 通讯员林伟吟 张阳报道:很容易疲惫、经常头晕头胀、皮肤瘙痒、总是吃不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郭颖提醒,这些很可能是糖尿病的“征兆”。
血糖高≠糖尿病 糖尿病的前期征兆还有这些……
“我的血糖有点偏高,是不是意味着得了糖尿病?”不少网友存在这样的疑虑。郭颖教授表示,血糖高并不都是糖尿病。有些人在生病的时候(如感冒、发烧等),也会出现血糖短暂升高。因此,当网友们第一次发现自己出现血糖高的症状时,不需要过于紧张,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生看看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如糖负荷实验、糖基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糖尿病早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会感觉到比较容易累、体力不如从前好,并且经常伴有头晕、头胀,部分人还会表现为皮肤瘙痒。此外,有些人(特别是体重较重的人)可能总是觉得肚子很饿,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是人们非常熟悉的糖尿病典型表现。郭颖教授提醒,“三多一少”一般是在血糖特别高的时候才会出现,而大部分人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血糖已经偏高了。因此,网友们应该在未出现“三多一少”时就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尽早控制。
■ 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转吗?
“从正常人发展成糖尿病患者中间,有个由白至黑的‘灰色地带’,这就是糖尿病前期。” 郭颖教授告诉记者,“糖尿病前期是有机会逆转的,患者可以在治未病阶段将异常的血糖控制到与正常人一样。”
大部分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生活方式都存在一定问题,如经常熬夜、抽烟、喝酒、久坐、不爱运动、暴饮暴食、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如果想将糖尿病前期的状态逆转过来,就必须改变上述不良的生活习惯。郭颖教授提醒,当糖尿病前期逆转之后,患者必须要继续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证不会重新回到糖尿病前期阶段。
@糖尿病高危人群:25岁起要注意筛查啦!
“如果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25岁起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此外,40岁以上无高危因素的人群也要定期筛查。” 郭颖教授告诉记者,“早发现、早控制,不仅可以使糖尿病前期不会发展成糖尿病,还可以使糖尿病不会很快出现并发症。”
父母双方患有糖尿病的人群、40岁以上的人群、超重的人群、怀孕期间曾经有过血糖问题的人群、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经常熬夜、不喜欢运动、抽烟、喝酒)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因此需要尽早进行糖尿病筛查。
郭颖教授提醒,如果筛查结果正常,每3年做1次筛查即可;如果筛查结果显示已是糖尿病前期,网友们在要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坚持每年进行糖尿病筛查。
“五驾马车”齐头并进 做好这些事能“驾驭”糖尿病
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患了糖尿病以后,就只能单纯靠医生了。郭颖教授表示,事实并非如此!糖尿病治疗有“五驾马车”,医生的作用只占30%,更重要的是靠患者自己。
一、控制食物总量,保持均衡饮食,不吃甜食
糖尿病患者除了不吃甜食之外,还应该保证均衡、营养的饮食,要控制进食的总热量。合理的总热量应根据糖尿病分型、病情、年龄、身高、体重及劳动强度而定。成人理想体重(kg)的粗略计算为:身高(cm)-105或[身高(cm)-100]×0.9。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首先,要根据患者状态决定。如果患者血糖不太稳定,建议暂时不要吃水果;在血糖稳定的时候,可以适当食用。
其次,食用的水果要进行挑选。不建议吃含糖量过高的水果(如葡萄、榴莲等),而水分含量相对高、糖分含量没那么高的水果(如苹果、梨、橙、西瓜等)可以适当食用,但是一定要控制总量。
二、保证适当的运动量
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每个星期要维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运动量(如骑单车等),心脏或肺部有较严重疾病、血糖特别高以及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眼睛、肾脏出现问题)的患者除外。
三、要学会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一般而言,如果患者的血糖不稳定,建议1周进行2-3次血糖监测;如果血糖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至少2周监测1次血糖。
四、患者需要不断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学习
了解糖尿病的基本原理,学会坚持锻炼和进行健康的饮食搭配,如何监测血糖等。
五、谨遵医嘱、按时服药
郭颖教授提醒,很多患者会忽略用药时间,但其实这非常重要。此外,患者还需要掌握打针的技巧,譬如如何消毒、选择怎样的注射部位、什么时间打针等都是有讲究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期特邀专家:郭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分泌内科肾上腺专科副主任。现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在多个杂志发表论文。熟悉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见甲状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疾病等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