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海昀 温咏琪
孩子话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这或许并非是调皮不听话,而是“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的表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2300万儿童和青少年正在遭受ADHD的困扰,患病率为6.26%,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期。然而,ADHD患者的就诊率却很低,仅10%。小孩子多动症日常表现容易被误认为是调皮,而被家长忽视。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杨斌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 “三点判断法”识别多动症表现,帮助家长初步判断孩子行为,以便及时找到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干预。
多动症主要有三个高就诊年龄段
多动症的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最为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目前,多动症常就诊于学龄期阶段。杨斌让教授表示,其所在门诊所接收的病例里,高就诊年龄段主要可划分为三类: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三年级学习难度增加阶段、青少年时期。
“三点判断法”区分“多动”与调皮
杨斌让教授强调,多动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诊断性的评估,不过家长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的表现,以便决定是否需要找专业人员做诊断性评估。
如何区分“多动”和调皮好动?杨斌让教授提出“三点判断法”:
该行为是否具有一定目的性?
该行为是否在恰当的场合当中出现?
该行为是否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交往等社会功能?
如果以上回答都为“是”,就存在多动症表现的可能,建议进一步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医生做诊断性评估。举例来说,如果小孩喜欢运动,好动行为发生在运动场合,而且带有运动的目的性,就是正常表现;但如果小孩在上课期间在座位上动来动去,没有目的性,与场合不符,同时还影响听讲效果,就可以认为是多动症的疑似表现。
ADHD以综合治疗为主
杨斌让教授表示,多动症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目前采用多种模式的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患者是否具有共患病等决定治疗方式。学龄前儿童通常共患病比较少,症状较轻,不建议使用药物,以行为治疗为主。学龄期儿童一般建议药物治疗联合行为管理,青少年一般首先采用药物治疗,同时鼓励行为干预。其中青少年共患病相对较多,如焦虑、强迫等,这可能要增加其他方法的心理治疗等。
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中主要的一类是中枢兴奋剂。而听到兴奋剂,有患儿家长担心是否存在成瘾风险。对此,杨斌让教授解释,多动症患儿出现症状,主要是由于神经发育不全的前额叶皮层激活不足而抑制功能缺陷导致信息加工出现问题。而中枢类兴奋剂可以通过增强大脑皮层功能,有效改善多动症症状。对于临床使用的这些口服型的治疗剂量,尤其是缓释剂型而言,药物浓度上升和多巴胺水平增长速度较慢,发生滥用成瘾的可能性非常小。临床上常用的哌甲酯已经用于治疗多动症有65年了,其药物安全性经过了长期的大量的临床验证。
突然中断治疗,症状易反弹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去医院不方便,一些家长自行选择给小孩停药或者换药。对此,杨斌让教授提醒,突然中断治疗会影响治疗效果。一方面,症状在停药后可能会反复或反弹,影响已经改善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药物治疗有一个适应、耐受的过程,停药一段时间后再用药可能会再度出现不良反应。
杨教授说,依从性不好、断断续续的治疗,都会影响患者治疗的效果。一般建议坚持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用药、停药至少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
多动症治疗提倡“医教结合”
杨教授还特别强调,多动症治疗是综合的治疗,除了医院的规范治疗外,家庭、学校的参与都非常重要。“学校对学龄期患者的行为管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甚至比家庭影响更大。”学校老师的参与将会弥补治疗上的缺口,原来局限于医院和家庭两方治疗的医疗模式将得到重要补充。
据悉,第二届ADHD关爱周于4月20日至26日如期举办,该活动面向全国,举办线上及线下义诊活动、陆续开展260场校园科普讲座,倡导科学诊疗。杨教授认为,该活动将成为“医教结合”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提升全社会对ADHD的认知水平,促进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