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名中医:中医防治慢性病,坚持和自律最为紧要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在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中医作为我国的瑰宝,具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就有“疾病三分治,七分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说法,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疾病的预防与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防治慢性病,坚持科学饮食、锻炼以及生活自律最为紧要。”暨南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沈英森教授总结五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以及自身的养生之道给出了中医防治慢性病的独特见解。
81岁的沈英森教授每周均会在暨大附一院中医科出诊
慢性病调理,坚持是第一关键
81岁的沈英森教授是暨南大学中医学系的创始人。1999年在暨南大学,他一手创办了中医学系,并成为中医学系的第一届主任。据记者了解,沈教授自幼出生于岭南医学家庭,首提“岭南中医”,对于岭南中医药文化有较深的认识,擅长于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对脾胃病、肾病、肺病及肿瘤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记者见到沈英森教授时,他精神矍铄,与记者侃侃而谈,思维敏捷,记忆力尤佳。“创办中医学系,从筹备到创建共花了10年时间。1999年暨南大学创建中医学系时,整个系只有七八个老师,招生、入学、开课……当时我太过劳累,体重从140斤下降到110斤。”沈英森教授说,“我们那些老师们,为了弘扬中医,命都不要了。”
后来心脏病、颈椎病等也都来了,甚至代谢也出现了问题,沈英森教授患上了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22.2mmol/L,最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紧急控糖。在血糖稳定后,沈英森教授慢慢调理,每天用黄连和黄芪煎水饮用。至今都保持了这个养生的习惯,如今血糖基本正常。
1984年,沈英森教授遇到了老师邓铁涛。邓老对沈英森教授谆谆教导:“注意锻炼,坚持锻炼,不锻炼不行。”老师的话,沈教授深深记在心里,此后38年里,他都坚持自创的一套保健养生的方法。他告诉记者:“慢性病的调理,无论是饮食、药物还是锻炼,一定要坚持。时间久了,效果就出来了。”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高度的自律让沈英森教授活得自由且舒心。
沈教授参与编写的《岭南中医》再次出版
饮食调理重在对症,不可贪多
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在疾病发展进程中,正邪相争,正气耗伤,损伤脾胃,致使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匮乏,继则伤及气、血、阴、阳,从而导致脏腑亏虚之证。
沈英森教授指出,饮食的寒热应根据四时寒暑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协调机体内阴阳平衡。不同地域由于气候的差异,也应对其饮食有所区别。岭南地区气候多湿热,“风湿之气易于伤人”。因而广东人的体质也很容易出现湿热的特点。
在饮食调理上,沈英森教授认为,岭南人平时要注意祛湿、健脾,可以用薏苡仁、淮山、陈皮、甘蔗等煲汤饮用。“薏苡仁是广东人常用的祛湿食材(药材),如果脾胃比较虚,容易腹泻,最好将薏苡仁炒至焦黄再食用,如果身体比较强壮,薏苡仁就可直接用来煲汤。”沈英森教授说,“广东人还容易上火,因此也很喜欢用到甘蔗,其既可以榨成蔗汁饮用又可煲汤,其养阴、清热、利湿的效果也是很明显。在祛湿上,用竹叶(干品)和薏苡仁、陈皮煎水饮用,清热利湿的效果更好。”
沈英森教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在饮食养生上,一定要注意适量,不可贪多。慢性病患者多由于常年病情缠绵,气血阴阳失调,药物养生时应当注意,不能片面进补,应与相应的疾病治疗相结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缺什么补什么,做到既进补又治病。
将运动当作生活习惯即可
对于慢性病的调理,运动必不可少。而运动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81岁的沈英森教授如今还能做出弯腰且双手触摸地面的动作,其筋骨柔软的程度是很多年轻人都不可比的。“从1984年开始,我就自创了一套沈氏养身操,从早上醒来睁眼那一刻开始,躺在床上晃腿60次,伸左右腿各10次、摇头30次;然而坐在床上,按摩后腰120次,按摩脚心100次;起床之后,甩手30次、扩胸运动30次……这一套保健操做下来约30分钟,感觉自己全身都苏醒了。”
沈英森教授说:“我以前还有鼻炎,每天坚持面部迎香穴位的按摩。”不难发现,其实沈教授的保养方法都是很大众化、普通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坚持了38年。
“我们很多人总觉得运动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其实不然,每天只要20-30分钟就可以了,像这样在家做做保健操,既不需要专门的运动器械也不用额外花钱,是最经济适用的方法了。”沈英森教授说,中医很务实,最讲究“简、便、廉、验”,与凉茶、药膳一样,日常运动保健都成为生活习惯即可。
精神豁达,勿为疾病所累
《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沈英森教授指出,目前社会竞争大,大多数人精神压力都很大,但我们也要学会面对困难和变故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情紧张、对疾病过于担忧、恐惧的病人往往治疗效果不好。”沈英森教授说,这一点在癌症病人体现尤为明显。“记得1976年左右,当时我有个40岁的潮州老乡得了胃癌,家里人都瞒着他,他每次来我这里就诊,也没有告诉他实情,手术后半年多,经过调理,身体状况都不错,人还长胖了。有一天遇到了他的同事,这个同事还惊讶他的状况,‘你不是得了癌症吗?看起来不像啊。’那一刻,他才得知自己患了癌病,惊恐不已,过了几天竟然就去世了。”
中医理论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异常、过激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导致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胃、悲和忧伤肺”,因此,中医在给慢性病患者看病时,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病情沟通和情绪安抚。
据记者了解,如今81岁的沈英森教授每周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出诊,从事中医科研、教学和临床工作五十多年来,他深知患者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巨大。因此,他对每一个首诊病人都要花费十多分钟进行望闻问切,他亲自手写病历,并且时常疏导患者让其精神放松。
沈英森教授坚持自己手写病历
中医中药防治慢性病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疗慢性病理论在实践过程中,方法多,针对性强,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费用相对低廉,特别是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有利于对病因复杂的慢性病综合治疗与康复。可以说,中医中药防治慢性病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位好的中医,必须准确把握中医理论的两大特点,即整体观与辨证论治,并且灵活运用。沈英森教授称,中医需根据望、闻、问、切,全方面地收集了解患者生命信息和疾病情况,同时又必须灵活变通,包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等,才能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和精准处方用药。这种诊疗模式是中医独有的特点,实现了个体化诊疗,不仅对疾病有全面的认识了解,进行早期干预治疗,还能既病防变,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以人为本的医疗保健目标。
“现代医疗系统不断涌现新的医疗技术和检测手段,即便是老中医也不能完全靠把脉来了解诊断疾病。”因此,沈英森教授认为,我们要践行拿来主义,不断丰富中医内涵。慢性疾病在中医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先进的诊疗技术相结合,针对病人制定正确的个体诊疗方案,同时运用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早治”,在疾病未发作前进行有效地预防,调养身心,可以很好地控制疾病的发作和恶化。